齐良迟 (1921年--2003年) 字子长,斋号补读斋、静风堂,男,汉族,1921年生于湖南湘潭,系齐白石第四子。十岁起在其父指导下学习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,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,后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。后遵周恩来嘱托,辞职专门侍奉白石老人并研习“齐派”绘画艺术。擅画花鸟鱼虫,作品题材广泛,讲究情趣,笔墨生动,富有民族气息。亦擅诗文、书法、篆刻,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。出版有《怎样画螃蟹》、《怎样画雏鸡》、《怎样画虾》等书。齐良迟曾任北京文史研究馆副馆长,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,中国北京湖社画会艺术顾问。全国政协委员,湘潭齐白石纪念馆名誉馆长,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品鉴定研究室顾问。齐良迟的母亲是齐白石先生的第二位夫人胡宝珠女士。1921年,齐良迟先生出生在湖南湘潭。从10岁开始,他便在父亲的教诲下,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。正是父亲的严格要求,使齐良迟对中国画的写生、临摹以及双勾等一招一式掌握得极其准确,为日后绘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正因为有了这一深厚的功底,16岁的齐良迟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齐派大写意花卉时,就出手不凡。他首次创作的《芭蕉图》就得到了父亲齐白石的好评,齐白石看了儿子的《芭蕉图》后大加赞赏,并在画上题写了这样一句话:“子长(齐良迟的字)初学能意造画局,可谓有能学之能,予喜。”父亲的鼓励,坚定了齐良迟从艺的决心。1941年,20岁的齐良迟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系,第一学期结束时,考试时的两张国画得分都不高,一张得78分,另一张只得了59分。齐良迟并不气馁,相反学习更加刻苦,并开始学习西洋画,终于在24岁时,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辅仁大学。在学画的同时,齐良迟先生从小就跟随一代篆刻宗师的父亲学习治印。幼年的齐良迟,每当父亲治印时,他常常帮助父亲做一些磨印石之类的辅助性工作,因此从小对篆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进入辅仁大学后,曾师从陆和九先生研读秦汉玺印,开始学习“双侧入刀”的治印方法,随后又跟随父亲学习治印,又学习了“单侧入刀”的治印方法,从此他在治印时,在以“单侧入刀”为主时,又吸收了“双侧入刀”法之长,使齐派篆刻艺术得到很好的发扬。齐良迟先生自幼跟着父亲学做诗。根据父亲的安排,他先熟读《唐诗三百首》、《千家诗》,后读陆游、纳兰性德等人的诗词,此间,齐良迟还研读了父亲齐白石的诗。为了提高自己诗词的写作水平,30岁的齐良迟曾拜近代语言学大师黎锦熙先生学习平仄,先后学了有关诗韵、词韵及词谱等方面的知识。从此齐良迟先生的诗不仅内容丰富深刻,而且在形式上也十分工整,意境隽永,韵味绵长。齐良迟先生的书法也是在父亲的亲自教诲下学得的,其书法集柳公权、李北海、郑板桥、金农及其父亲之长,形成自己独特的书艺风格。齐良迟先生同他父亲一样,在诗、书、画及篆刻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造诣。齐良迟先生除爱好诗、书、画及篆刻外,还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,他自己曾设计安装过无线电发射机,受到过有关方面好评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无线电人才缺乏,他从辅仁大学美术系毕业后,只在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教了不到一年的国画,就应北京电信局之邀,进入该局无线电处工作,想在无线电方面去发展自己,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。然而,因父亲年事已高,加之体弱多病,为了照顾父亲,继承好齐派艺术,经周恩来总理安排,齐良石辞去了北京电信局的工作,回家专门伺候父亲。在此同时,继续学习父亲的齐派艺术,终于使他成为名重艺林的“齐派”艺术的掌门人。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不久,齐白石老人的作品居然被红卫兵宣布为应该彻底扫进历史垃圾堆的“四旧”,那么作为齐派艺术杰出代表的齐良迟先生,也成了造反派们批斗的对象,被红卫兵定了三大“罪状”,一是“里通外国”,其根据是齐良迟先生与在台湾的妹妹齐良芷经常书信往来;二是“历史不清”,青年时代的齐良迟参加过业余无线电协会,并为国民党92军政治部修理过收音机、扩音机;三是“黑五类”,父亲齐白石被视作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文艺家,其画被称之为“黑画”。正是这三条莫须有的罪名,致使他下放劳动时间长达五年之久。这期间,齐良迟先生及其全家除了精神上受摧残外,经济上也陷入极度的困难之中。穿的是好心人送的一些破旧衣服,有时还连锅盖都揭不开。为了养家糊口,他只好像青年时代的父亲一样背起锯子斧头走街串巷,帮人家修理门窗、条凳,干起木匠活来。那时干这一行的人太多,靠这项手艺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。有一年的春节,他手中分文没有,没有办法,齐良迟先生叫儿子把做木工用的刨子拿到委托行去换钱,委托行的人见是一只新刨子,拒绝接收,就这样儿子将刨子拿回来,父子俩将刨子砸旧了后,再在上面抹上一些黑灰。这样才换几个钱,买了一点面粉,全家人吃了一顿饺子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齐良迟先生重新拿起画笔,使齐派艺术再现生机。1988后,齐良迟先生为周恩来诞辰90周年绘制的九尺巨幅《荔枝图》,深为邓颖超的喜爱,同时为刘少奇画的《喇叭花》被有关部门收藏于毛主席纪念堂。